CBA已經進入第八個年頭,在繁華和喧鬧背后,危險正在潛伏。
三大中鋒的離去,也帶走了無數球迷的眼球。在這個眼球就是經濟的年代,缺少了票房號召力,就等于把鈔票拱手讓出。盡管我們津津樂道于三大中鋒,尤其是姚明的威風。但是不可否認,正是CBA這七年來全力培育的三大中鋒成為了CBA票房的保證,成就了一筆不可低估的無形資產。如今三人的離去等于抽走了CBA的脊梁。
中國籃球經過了7年的CBA聯賽,苦練了一回內功,也培養(yǎng)出了精英,但是這樣辛勤的勞作,卻在世界上得不到回報。男籃世錦賽上讓人羞愧的表演,亞運會上幾如國恥一般的敗北。2002年的中國籃球有著和世界杯上男足丑陋表現相近的遭遇。看看甲A賽場空蕩蕩的看臺,也許CBA聯賽也不會高興到哪兒去。
對中國籃球有充分認識的人都不會對今年的CBA感到樂觀。悲觀的論調不僅僅是對CBA球市的悲觀,更是對CBA未來發(fā)展的憂慮。如今的CBA幾乎可以和甲A聯賽并駕齊驅了,尤其是在電視轉播收視方面,CBA已經是國內第一了。而越來越多的商家也看好CBA存在的商業(yè)價值。但是和越來越趨向于市場運作的聯賽機制相比,我們的俱樂部機制卻全然沒有改變的跡象。眾多的俱樂部都是體工隊的簡單轉制,贊助單位投錢。球隊的人事制度、所有權等等問題非常模糊。隨著市場的不斷進入,這些方面同樣需要不斷跟進。用馬克思的話說,就是上層建筑要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
拯救CBA!這樣的提法也許嚴重了,但是不變,CBA何以謀生?
-海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