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為歐盟所關注的美元對歐元持續(xù)貶值問題被棄置一邊,此次西方七國G7財長會議公報僅將匯率問題的焦點集中于人民幣(據10月22日《第一財經日報》)。
這似乎表明了美國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拉歐盟“下水”的計劃成功,西方七國集團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一致對外”;再加上國內通脹壓力加劇、證券與房地產市場等主要資本品市場泡沫增大,可以說目前人民幣緩步升值政策的內外壓力已達自2005年7月人民幣宣布對“一攬子貨幣”升值以來的歷史最高點。
從本質上來說,中國對其他國家的貿易順差的主要原因包括內外兩大方面。
從內部角度來看,中國計劃經濟時代延續(xù)過來的“高儲蓄、高投資、高產出”模式對中國經濟的起飛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同樣的“低消費、高積累”模式卻未能得到改變,這也在客觀上造成了中國高產出的部分只能有很小一部分實現內部消費,剩余的大部分需要通過出口的模式進行消化,如此方能實現整個宏觀經濟的平衡。
從外部的角度來看,中國在發(fā)展中國家中相對完善先進的基礎設施體系、較高的勞動力素質和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廣闊的內部市場想象空間吸引了全球外商直接投資(FDI)的眼球,促使大量發(fā)達國家的夕陽產業(yè)轉移進入,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的貿易沖突同時也轉移到中國,中國實際上成為世界范圍內產業(yè)轉移矛盾的集中體。
而日本東京大學經濟與公共政策研究生院教授伊藤隆敏在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主辦的中國匯率政策研討會上發(fā)言指出:最近十年間美中貿易逆差的擴大部分取決于美國逆差的轉移。
根據美國商務部的數據,2002年與2000年相比,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增加了192.3億美元,與此同時,對日本、香港地區(qū)、韓國、臺灣省、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等七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貿易逆差共減少了181.6億美元。二者相差無幾。
事實上的確如此,即便是中國人民幣升值,改變貿易條件,勞動力成本上升——那也只能改變西方國家的轉移產業(yè)在發(fā)展中國家中布局,并不能改變整個發(fā)達國家對發(fā)展中國家的貿易逆差。
而對于中國來說,選擇人民幣逐步升值的模式主要是為了在緩解國家外部壓力的同時保護國內產業(yè)結構的升級。雖然帶來了現實的通脹壓力,包括證券、房地產等資本品市場的泡沫,但是從長遠來看,決定一國(尤其是大國)命運的關鍵是實體經濟的發(fā)展,虛擬經濟起到的是輔助作用,因而人民幣緩慢升值的策略無疑是正確的歷史判斷。
此外,從國際經驗來看,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的升值過程與我國目前類似,主要是對美元升值,并未對所有貿易伙伴升值。其實際效果也是推動了產業(yè)的發(fā)展,貿易順差進一步擴大;然而到了80年代以后,日本錯誤地判斷了形勢,企圖通過日元全面升值來推動經濟發(fā)展,結局不言自明。
我國顯然應當吸取當年日本的經驗教訓,切不可盲目推進人民幣全面升值,尤其是對所有貿易伙伴的升值。西方國家慣于將內部經濟壓力轉嫁到外部,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羅奇(Stephen S.Roach)在中國匯率政策研討會上重申:在貿易政策上,美國的政客們總習慣找替罪羊。典型的“華盛頓”方式是——把對方打下去,都是別人的錯。
中國人民幣匯率是一個世界性問題,需要世界各方的合作解決,絕不僅僅是中國一國承擔所有責任,必須讓西方發(fā)達國家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陸志明 復旦大學金融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