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公仆”系列報道一
題:江西永豐萬名黨員干部帶著“民情日記”下村鎮(zhèn)
中新網南昌9月2日電 作者:何柳斌 張義
陳任香像往常一樣在家里干家務活,永豐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杜方平敲開了她的家門,這是杜方平第三次走訪這個貧困家庭。
去年“三民”活動期間,杜方平第一次走訪了貧困戶陳任香母女,一個不幸卻又堅強的家庭。陳任香丈夫8年前去世,她自己又患風濕病,行動不便,基本喪失勞動能力,大兒子不幸夭折,她與小女兒張梅花相依為命,生活過得非常艱難。
在了解到陳任香家里的情況后,杜方平聯(lián)系了熱心企業(yè)資助張梅花上大學,并且與張梅花保持電話聯(lián)系,了解她的生活、學習和思想狀況。
在今年永豐縣“三民”活動中,杜方平第三次來到陳任香家中,詳細詢問其家庭生產、生活情況,與她拉家常。臨別時,杜方平又掏出幾百元錢資助她解決困難,在他的帶動下, 同行的開發(fā)辦的同志也紛紛送上了慰問金。
陳任香一家只是永豐縣“三民”活動的“幸運兒”之一。
2010年6月以來,江西省永豐縣近萬名黨員干部分成106個進村工作小組,集中7天時間深入基層開展“訪民情、解民憂、保民安”的“三民”活動。
此次活動范圍囊括21個鄉(xiāng)鎮(zhèn)208個行政村1900多個村小組,工走訪了6萬多戶農戶,聯(lián)系解決800多個問題,梳理上報待解決的問題600多個。
帶著“民情日記”下村鎮(zhèn)
走訪期間,永豐縣黨員干部帶著《民情日記》,利用村民早、中、晚在家的時間上門走訪,傾聽群眾意見,理清群眾情緒,現(xiàn)場解決問題。一本《民情日記》,不僅將民情記在本子上,也記在了黨員干部心里。
通過進村入戶走訪,共收集群眾有關新農村建設、社會保障、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意見建議1700多條,當場解決150多個,協(xié)調解決300多個,梳理上報1200多個。
在這期間,黨員干部從基層熱點、難點問題入手,努力為群眾做實事、辦好事。
永豐“三民”活動工作組共走訪困難群眾1600多戶,送去慰問金80多萬元,資助山區(qū)經濟困難學生150多名,資助金額達20多萬元,并實行“1+1”結對長期幫扶。
為了支持經濟的發(fā)展,永豐縣實施“掛鄉(xiāng)扶村幫扶工程”,發(fā)揮自身職能優(yōu)勢,每個工作組為掛點村落實一萬元以上的幫扶資金,積極爭取項目、引進技術,扶持產業(yè)發(fā)展。
活動期間,各工作組為幫扶村共爭取水利、交通、種養(yǎng)殖產業(yè)等項目達85個,重點聯(lián)系引進了有機白茶、優(yōu)質百合等16個新品種,從縣內外聘請了56名科技特派員深入田間地頭具體指導,利用鄉(xiāng)村黨校舉辦29期農村產業(yè)實用技術講座。
在遇到一些矛盾糾紛的時候,工作組堅持不回避、不搪塞的態(tài)度,發(fā)現(xiàn)苗頭,及時處理。工作組每到一個地方,摸底排查,全面掌握現(xiàn)存的各種糾紛以及可能引發(fā)的矛盾,建立矛盾解決臺帳,掌握矛盾消解主動權。
對于已經發(fā)生的糾紛,工作人員第一時間到達現(xiàn)場,召集相關單位人員調查走訪,重事實求證據(jù),做好勸說調解工作。
為了宣傳引導,工作組幫助村里完善便民服務點和矛盾糾紛調處站,做好政策宣傳、解釋、咨詢和服務工作,引導群眾構建和諧社會,從源頭上減少糾紛的發(fā)生。7天時間里,化解糾紛60多起,避免10余起沖突的發(fā)生。
在深入村組走訪中,永豐縣委信訪局、公安局駐沙溪鎮(zhèn)拱江背工作組在聽說朱坑組村民胡金云與孫中文之間因宅基地糾紛欲發(fā)生暴力沖突一事后,立即組織村委會和派出所同志前往現(xiàn)場了解情況。
之后,工作組又邀請當?shù)氐赂咄氐牡谌阶C人進行核對,耐心勸解,最終,當初還劍拔弩張的雙方握手言和。
永豐縣農業(yè)局駐巷口村工作組從該村林地權屬糾紛等熱點問題入手,找準多年來未解決的爐陂、東湖等自然村村干部未經村民同意擅賣村集體山場林木這個老大難問題,主動介入尋找解決的方法。
在訪察民意、查清事實的基礎上,工作組協(xié)調鄉(xiāng)、村干部召開村民大會,找相關當事人交涉,使問題得到圓滿解決,在群眾中產生強烈反響。據(jù)統(tǒng)計,全縣集中入戶階段化解矛盾糾紛20多起。
雷厲風行解民困
在此次三民活動中,黨員干部被要求做到“三訪三到位”,即上門訪、田間訪、重點訪,人員到位、幫扶資金到位、嚴守紀律到位。
同時,由于“三民”活動期間正值降水季節(jié),各地災情不斷,一批優(yōu)秀的干部涌現(xiàn)出來,面對不斷出現(xiàn)的新情況,他們真正做到了雷厲風行。
今年汛情發(fā)生以后,為搶修八江河堤,八江鄉(xiāng)黨委書記劉勇連續(xù)二天沒顧得上休息,第三天又出現(xiàn)在河堤上,眼睛充滿血絲,嘶啞著嗓子在現(xiàn)場調度吊機、挖機、組織群眾連夜堆土方,筑起河堤,爭分奪秒指導修復河堤工程。
劉勇與百姓們一起扛沙袋、裝沙袋、堵河堤缺口,他的衣服是濕了又干,干了又濕,雨鞋浸滿了黃泥水,和群眾一起忙到天黑。經過努力,一道寬兩米,高兩米 ,長150米的護堤被壘了起來,及時排除了安全隱患。
洪災剛過的第一時間,他又帶領幾個干部及縣交通部門的技術人員到二十多個鄉(xiāng)村小路上查看水毀情況,安排人員盡早修通村道,保證群眾出行安全。
在得知幾座老橋受洪災影響,橋墩塌方了,他第一個來到龍洲橋、水背橋察看險情,貼出禁止通行的告示,從緊張的辦公經費中劃拔6000元,組織民工賭住塌方,保護橋墩,確保橋梁安全。
八江鄉(xiāng)先后投入9萬元解決了三座橋梁的險情,解決900多名群眾出行問題。同時,劉勇等人利用工作間隙,共走訪困難戶100多戶,及時送上慰問金5000余元。
在沙溪鎮(zhèn)沙溪村,洪災將河兩岸村民唯一“交通要道”——石橋沖毀,嚴重影響村民出行及生產生活。當時正值農忙“雙搶”在即,收割機等農業(yè)機械無法通過,若不及時修復,秋種作物則不能如期下播。
![]() |
【編輯:秦欣】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