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永存 豐碑不朽
追尋紅色足跡 賡續(xù)精神血脈
回首崢嶸歲月 砥礪復興力量
銘記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
“回望1895年,一紙《馬關條約》讓祖國寶島臺灣被迫割讓日本。然而,臺灣同胞沒有屈服。在那山河破碎、骨肉分離的50年里,抗爭的烽火從未熄滅。”近日,上海市臺灣同胞聯(lián)誼會會長盧麗安受訪時表示,銘記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
雕塑的銘記:南僑機工精神薪火相傳
位于??跒I海大道的海南青少年科技公園廣場上,一座花崗巖雕塑巍然矗立:分別代表汽車修理、駕駛技工的兩位青年并排而立,身穿制服,手握工具,目視前方。
古田會址前憶初心 紅色基因共傳承
在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4周年暨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之際,福建上杭古田鎮(zhèn)20余名黨員代在古田會議會址,舉行“重溫入黨誓詞、傳承紅色基因”主題活動,以實際行動緬懷革命先烈,汲取奮進力量。
張慶成提到,祖父殉國85年了,至今每天還有很多人來紀念他。這說明,一個人為了國家、民族做了好事,做了應該做的事情,國家、民族永遠不會忘記他。[詳細]
在順平縣檔案館,收藏著一本描繪了《野場慘案》經(jīng)過的連環(huán)畫,它是1959年,由附近的村民劉俊秀,根據(jù)知情人口述內(nèi)容,整理而成的。透過這些塵封的歷史資料,讓我們看到了,王璞的勇敢無畏,他和村民們一起,用生命捍衛(wèi)了信仰和尊嚴。[詳細]
曾經(jīng)“感動中國”的臺灣老兵高秉涵強調(diào),歷史不能遺忘,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為什么要到‘日暮’才能有回家的機會?因為有戰(zhàn)爭。而我要強調(diào)的,是和平。”[詳細]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這短短的20個字,就是91年前吉鴻昌臨刑前寫下的一首氣貫長虹的就義詩。[詳細]
近日,在蕭道應之子、臺灣抗日志士親屬協(xié)進會榮譽會長蕭開平的帶領下,中新社記者來到佳冬蕭家古厝,探訪這座承載抗日記憶的祖宅,深入了解蕭道應夫婦經(jīng)歷的烽火歲月。[更多]
盛夏,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區(qū)僑光小學內(nèi),孩子們在教室走廊嬉戲玩耍、期待暑假的來臨。他們身后,一面“英雄墻”張貼了700余位南僑機工照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