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25日電 臺灣《聯合報》25日刊出社論說,為重振當局形象,馬英九團隊系統(tǒng)同一時間更換多位發(fā)言人,實為臺政壇罕見之舉。馬當局意識到溝通、宣傳重要,是可喜之事;另一方面,如果團隊官員人事不適當調整,只在末端文宣上著力,恐怕有些舍本逐末,當局形象不能光靠“化妝師”。
文章摘編如下:
為了重振當局形象,“府”、“院”、黨在同一時間更換了發(fā)言人,實為臺灣政壇罕見之舉。馬當局意識到溝通、宣傳的重要,當然是可喜之事;然而,放著若干缺乏作為的“內閣”首長職務長期不調整,只在末端的文宣工作上著力,恐怕有些舍本逐末。
馬英九就任以來民意支持度不斷滑落,其中因素,行政團隊的表現未如人意也是關鍵所在。去年八八水災后“內閣”局部改組,吳敦義“內閣”的對外溝通順暢,馬英九的聲望也見回升;但要說民意感到滿意,似乎還言之過早。
也就是說,當局的文宣工作固然重要,但行政決策的本質思考才是關乎臺灣發(fā)展的重心,若不能組建一支瞻矚精準、干勁充沛的團隊,如何帶領臺灣擺脫困陷了十多年的泥淖?
馬當局的結構主要是以國民黨智庫與當年臺北市府團隊為班底,并延攬若干素有社會清望的專業(yè)人士所共同組成。這個團隊的主要特色是,穩(wěn)重有余而開創(chuàng)不足;歷經一次改組及數度微調,這樣的架構和特質基本沒有改變。
去年底的一次調查,超過半數的民眾說不出任何一位“閣員”的名字。試想,一個行政團隊就任快兩年,民眾竟不知道誰在做事,這種強烈的隔閡感與疏離感才是應該擔憂的事。
政務官身價的劇貶,除了個人歷練不足外,主要也是臺灣經歷長年民粹政治操弄的結果:任何大小事件動輒皆歸咎領導人或“閣揆”,逼得他們隨時插手行政事務;最后,不僅將“內閣”首長變成聽命行事的官員,責任政治的倫理界線也就愈發(fā)模糊了。在無厘頭政治的挑戰(zhàn)下,有尊嚴的人不愿“入閣”,平庸者卻樂得在“不知名俱樂部”中低調當個民眾不怎么了解的“部長”,臺灣政治不倒退才怪?
馬當局團隊本身還有一個必須嚴肅看待的問題,那就是人才延攬視野。以黨智庫和前市府團隊為班底的格局,已證明無法應付現實政治;但接替人員看來,從金溥聰、蘇俊賓、羅智強的重返戰(zhàn)線,乃至盛治仁接掌“文建會”,都不出當年競選團隊成員。
正因為如此,最近新面孔江啟臣的出線,至少顯得有些新意。更值得一提的,則是前新竹市長林政則將“入閣”出任“政務委員”。林政則在市長任內,長年名列“地方”首長民意支持度前茅,但因為背景和地緣與“中央”距離太遠,始終未受到藍軍正統(tǒng)的重視。稍早,一度傳出要安排他出掌自來水公司,顯然只是酬庸性安排;幾經協調,方由“經建會主委”蔡勛雄讓出“兼任”的“政務委員”職缺給他。
劉、吳“內閣”的組建,其實都相當倉促,短短數日內即做成決定,因而難以求得首選人才。這樣的缺憾原應靠小幅微調來汰弱補強,但當局一拖再拖,以為只要增強發(fā)言陣容,即可提升團隊奔馳的馬力。
這次即將上任的三名發(fā)言人,都是年方三四十歲的新生代。這樣的選擇若說是為了增添黨政新氣象,或也有其理路;但與行政團隊平均六十多歲的臉孔對照,反而凸顯了彼此不相稱。馬團隊有了奮戰(zhàn)氣象,值得樂觀看待;而這番斗志也應拿來好好提升一下“內閣”陣容。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