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10P4T8D1462977F107DT20081126053922.jpg)
左起:盧沛寧、其妻凱瑟琳·湯普遜與奧巴馬
數(shù)名未來白宮官員近日出爐。其中,奧巴馬競選團隊幕僚長、華裔人士盧沛寧將任內閣秘書,成為繼美國勞工部部長、“華人的驕傲”趙小蘭女士之后第二位進入美權力中心的華裔官員。
新西蘭新當選總理、國家黨領導人約翰·基17日公布新政府名單。據(jù)新西蘭媒體報道,華人女議員黃徐毓芳將出任少數(shù)民族事務部部長和婦女事務部部長。這是新西蘭歷史上首位華裔內閣部長,也是首位亞裔內閣部長。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海外華人逐漸開始涉足居住國的政治舞臺。20世紀70年代以后,越來越多的華人參與政治選舉,擔當政治職務,業(yè)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現(xiàn)象。今天,在特定的全球化時代背景下,一些海外華人群落甚至出現(xiàn)了“參政熱”。
近年來,一批優(yōu)秀海外華人在世界各國屢任公職。最近二三十年,美國等國家政壇涌現(xiàn)出一批華人政治明星,這標志著華人不僅在經(jīng)濟和科學文化方面,而且在政治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最引人注目的包括連任兩屆華盛頓州州長的駱家輝、布什政府勞工部部長趙小蘭。
其他國家也屢有華裔精英現(xiàn)身政壇。2007年,香港移民盧曼華在北愛爾蘭地方選舉中當選議會議員,成為英國首位華人地方議會議員。同年,華裔人士威廉巫當選巴西聯(lián)邦眾議員,成為巴西首位華裔國會議員;77歲華裔候選人阿爾弗雷多林以壓倒性優(yōu)勢當選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市市長。2004年,王小選成為新西蘭第一位來自中國內地的國會議員。2001年,華人蘇震西當選澳大利亞墨爾本市首位民選市長,并連任至今。他曾榮獲由國際組織“城市市長”組織評選的2006年度世界最佳市長——“世界市長”獎。
華人參政另一方式是投票參加政治選舉。近30年來,華人在其所在國政治選舉中的作用和投票率普遍有所提高。二戰(zhàn)后,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華人人口數(shù)量增長快、受教育程度獲大幅提高。此外,越來越多的華人領悟到,參與政治投票是表達華人社會聲音、反對不公正待遇、維護正當權益的有效途徑。
移居海外的華僑華人有著在經(jīng)濟上積極進取的共性。但在過去,他們往往對居住國的政治以及社會事務不大關心,較少參與,被時事評論家稱為“政治的侏儒”。近年來,海外華人受教育水平提高,參政意識增強,參政狀況大有改觀。加州州參議員余胤良近日表示,國家公職選舉已能消除社會偏見所帶來的不公,他作為華裔政治人物為此感到驕傲。未來包含華裔在內,各少數(shù)族裔的下一代不再會因為膚色問題先入為主,認為自己無法成為美國總統(tǒng)。
從最初被視為“黃種苦力”,到取得合法移民地位;從政治“與己無關”,到出現(xiàn)積極參政趨勢,華裔正日漸成為一支重要的國際“政治力量”。華裔參政早已不再是一幅藍圖、一種渴望,而是一種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辛 義 陳佳凝)
![]()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