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31日電 國防部發(fā)言人30日表示,兩岸可就軍事問題適時接觸交流,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兩岸軍事部署有關問題,可在探討軍事安全互信機制時討論。此一表態(tài)引發(fā)臺灣媒體高度關注,有評論說,這是一項善意的舉動;兩岸“安全協作”正當其時。
臺灣《經濟日報》31日報道說,針對大陸拋出兩岸商談“軍事互信機制”議題,臺“陸委會”30日在書面聲明中,間接表達不排除未來商談這項議題的態(tài)度。據了解,臺“陸委會”已經和當局防務部門成立聯合任務編組,針對互信機制進行先期研究。
據《中國時報》報道,臺灣軍方指出,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建立,將依“先經后政、先急后緩、先易后難”的政策指導配合兩岸協商進程。
“中央社”30日引述臺“陸委會副主委”劉德勛的話表示,兩岸經貿交流所衍生的問題仍需透過兩會協商機制平臺處理,等經貿議題解決了,包括軍事互信在內的兩岸關系才能有正面發(fā)展,兩岸面對長遠的未來也才能有更好的互信基礎。
臺灣《聯合晚報》30日刊出特稿評論說,先經后政,大陸快速推進。大陸希望在兩岸經濟合作議題底定、平穩(wěn)推進交流合作下,快速進入到軍事合作議題的態(tài)度,愈趨明顯。
文章說,從去年至今,兩岸軍方接觸也開始熱絡。除了過去的孫子兵法學會、兩岸黃埔軍校同學會外,今年也增加兩岸退役將領高球賽、座談會等交流,由“轉話”時代,變成直接交流。大大擴增了兩岸軍方交流的可能,也逐步建立起對話的機制。
《中國時報》31日發(fā)表社論認為,隨著ECFA后“大三通”的全面交往,兩岸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協作難以避免,當局不妨從這個角度看待兩岸軍事互信的問題。
社論提出,“安全協作”啟動對話,既“先易”又“漸進”,主要以三通為基礎,以“非傳統安全”(人道救援、海上應急救難、反恐、反海盜和環(huán)境生態(tài)保護等)為主要內涵。這在時空上不僅有緊迫感,海上意外也隨時可能發(fā)生。
社論建議“安全協作”三條路徑:以“小三通”航線安全為主,兩岸定期舉行海上救難搜救演練;以“大三通”航線安全為主,雙方選定海域或船只,派準軍事船只從旁監(jiān)護,累積兩岸互信;以“南!焙骄安全為主,在南海范圍內,兩岸進行人道救援、反海盜及反恐,保持海上生命線暢通等演練,亦可協力維護海洋生態(tài)資源。
《聯合報》刊出淡江大學教授趙春山的文章說,對于大陸軍方在兩岸簽署ECFA后,首次在公開場合釋出這個訊息,我們除了表示肯定外,并且認為這是一項善意的舉動。
文章說,這次談話之所以引起外界高度重視,主要因為它再度提及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敏感議題。有學者認為,如果就廣義層面解釋,兩岸目前實際上已在進行若干“信心建立”的過程,其中包括文教交流、“外交休兵”,以及經貿協商等。
文章稱,兩岸都應抓住歷史際遇,讓兩岸關系順序漸進地向前拓展。從這個角度看,大陸愿意調整步伐,當能贏得臺灣人民的好感,增加雙方的互信。更重要的是,軍事安全是綜合性安全的一環(huán),軍事互信機制是信心建立措施的一部分,所有這些措施都須建立在兩岸人民互信基礎上。
臺灣《經濟日報》則引述中國社科院臺研所副所長張冠華的分析表示,兩岸先要有政治互信,也才會建立軍事互信機制,F在最需要的是,在增加政治互信上向前。
![]() |
【編輯:官志雄】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