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中華|文博)小巧銅手爐:古人“暖手寶”
中新社南寧2月19日電 題:小巧銅手爐:古人“暖手寶”
作者 陳秋霞
春寒料峭,中國大部分地區(qū)仍依賴暖氣、空調(diào)。若穿越回古代,人們?nèi)绾斡∨??在電視劇《甄嬛傳》中,后宮小主們掌中的手爐,便是古代的“暖手寶”。
據(jù)《中國文化知識精華》介紹,唐代已開始出現(xiàn)銅手爐,供少數(shù)官宦人家使用。明清時期,手爐的制作工藝達到頂峰,出現(xiàn)了張鳴岐、潘祥豐、趙一大等制爐名匠。一般來講,手爐外形由爐身、爐蓋、提梁組成。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藏有四件距今數(shù)百年的銅手爐,外觀兼有方形、橢圓形等,高、長和寬度從幾厘米到十幾厘米不等。其中一把沒有提梁,便是明代張鳴岐制。
這把手爐爐身呈圓角矩形,表面光潔圓潤,沒有花紋,手感沉實;配龜背紋鏤空爐蓋,底部刻“張鳴岐制”四字。如今看去,手爐爐體不銹蝕、不磨損、不變形,爐蓋爐身吻合緊密。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文物鑒定專家蒲彥明介紹,這把手爐可捧在手心或揣于袖內(nèi),爐內(nèi)放燃炭,熱量從鏤空爐蓋散發(fā)出來?!扒擅畹氖?,爐中炭火炙熱而不燙手?!?/p>
如何做到不燙手?蒲彥明稱,它采用紅銅敲打錘揲而成,銅質(zhì)純凈,打磨精細,內(nèi)壁涂抹一層黑色物質(zhì)作“隔熱材料”,因此爐中置炭火,而外壁卻不至于燙手,且耐溫持久。
爐中燃燒的炭也很講究。蒲彥明稱,手爐燒的炭,是根據(jù)爐的大小和形狀特制的,燃燒緩慢?!靶⌒∈譅t捧在手上取暖,卻不會燒壞周遭物品,在私塾讀書,辦公,出門訪友,或乘車坐轎時都可使用?!?/p>
蒲彥明介紹,手爐還有焚香的功能。古人喜歡將香料隨炭餅一并放進爐內(nèi),既能帶來融融暖意,又可怡情悅性?!都t樓夢》便寫道:“襲人……向荷包內(nèi)取出兩個梅花香餅兒來,又將自己的手爐掀開焚上,仍蓋好,放與寶玉懷內(nèi)?!?/p>
如此做工精美還實用的手爐,成為文人雅士的書齋清玩,冬季幾案上的常備雅器。從該博物館藏的其他銅手爐來看,爐身和爐蓋上的紋飾都具藝術(shù)價值。
爐身采用雕鑿和鏨刻工藝表現(xiàn)福祿壽喜、花鳥蟲魚、人物山水等題材;爐蓋采用鏤空、鏨刻工藝制成各種幾何圖案及“梅蘭竹菊”“喜上眉梢”等吉祥紋飾,表達對生活的美好希冀。

在中國傳統(tǒng)銅制工藝中,銅爐的地位舉足輕重。“過去中國古代手爐的錘揲工藝,部分來自中東和西亞,所以手爐還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產(chǎn)生的一個器物。”蒲彥明說。
如今御寒設(shè)備層出不窮,手爐似乎已過時。然而,隨著國潮經(jīng)濟熱度攀升,古風(fēng)手爐又獲得新的關(guān)注。
在中國電商平臺,古風(fēng)手爐熱銷,消費者留下評論“古色古香,放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覺,絕美!”“黃銅質(zhì)感很好,炭燒上后,爐子可以持續(xù)發(fā)熱三四個小時,小小的握在手里很不錯!”
“小時候只知道手爐是姥姥壓箱底的嫁妝,長大后才知這‘紅袖添暖’的珍貴。”有網(wǎng)友發(fā)文道,冷天穿上明制漢服披襖,手拿銅手爐,“保暖又時尚”。(完)

文娛新聞精選:
- 2025年02月20日 13:35:52
- 2025年02月20日 11:39:32
- 2025年02月20日 11:29:12
- 2025年02月20日 09:05:37
- 2025年02月19日 21:17:54
- 2025年02月19日 20:08:48
- 2025年02月19日 14:57:42
- 2025年02月19日 10:34:39
- 2025年02月19日 10:24:31
- 2025年02月19日 09: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