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国产变态一区二区_国产激情精品在线观看_一二三四免费视频观看_丝袜美足论坛_国产真实乱在线视频更新_黄色a级毛片免费_少妇裸体淫交免费看片_少妇乳头视频看看

預計今年發(fā)射:“天問二號”將深度解密小行星

分享到:
分享到:

預計今年發(fā)射:“天問二號”將深度解密小行星

2025年02月12日 09:40 來源:北京日報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天問二號”將深度解密小行星

  雷淼

  2025年5月前后,中國航天將迎來一件大事:天問二號搭乘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開啟深空探測新征程。

  提到天問二號,大家可能會以為它是繼天問一號之后的第二次火星探測任務,但其實“天問”是中國行星探測系列任務的命名,并不限于火星。天問二號的任務是造訪兩顆目標天體,一顆是編號為2016 HO3的近地小行星,另一顆是主帶彗星311P。天問二號為什么選擇這兩顆小天體作為探測目標?這一探索過程對我國深空探測的推進有何助益?

  研究地球“準衛(wèi)星”性價比很高

  根據(jù)目前的任務計劃,天問二號升空后,會先到近地小行星2016 HO3,從其表面采樣送回地球,但探測器本身不會返回地面,而是利用地球引力彈弓來一次加速,繼續(xù)飛往主帶彗星311P執(zhí)行探測任務。

  2016年4月27日,位于夏威夷的哈萊阿卡拉天文臺泛星計劃望遠鏡發(fā)現(xiàn)了一顆阿波羅型小行星2016 HO3。阿波羅型小行星都有一個特點,其橢圓軌道一段在地球軌道以內(nèi),另一段在地球軌道以外。

  天文學家經(jīng)過軌道觀測與計算模擬發(fā)現(xiàn),2016 HO3十分有趣,簡直就像月球之外的第二顆天然地球衛(wèi)星,大約在一個世紀前來到地球附近,每年圍繞地球轉(zhuǎn)一圈。它的公轉(zhuǎn)周期是365.77天,和地球的365.25天非常接近。它半年運行在地球軌道的內(nèi)圈時,會暫時跑得比地球快,而運行在地球軌道以外的另外半年,又會跑得比地球慢。所以,從地球的角度來看,這顆小行星就成為“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每年圍著地球轉(zhuǎn)一圈了。此外,它的軌道與地球軌道有大約8°的夾角,如果把地球軌道面比作水面的話,那么2016 HO3就像海豚一樣忽潛忽躍,為此還得了一個夏威夷語的名字:Kamo’oalewa,意為“振蕩天星”。

  當然,我們不能把2016 HO3當成月球那樣的真衛(wèi)星。因為它圍繞地球運動只是一種視覺效果,其本質(zhì)是圍繞太陽公轉(zhuǎn),是由太陽引力掌控而非地球引力操縱的結(jié)果。地球在伴行期間會對其軌道起到一些攝動作用,但它終將掙脫地球的拉扯,漸行漸遠。到了2369年,它甚至會運行到地球軌道的對側(cè),隔著太陽與地球遙遙相望。

  科學家給這類天體設了一個特別的歸類,叫作“準衛(wèi)星”。目前,地球附近的準衛(wèi)星有5顆,其中就屬2016 HO3距離最近、運行最穩(wěn)定。

  準衛(wèi)星和地球軌道如此接近,使其成為研究價值很高的一種天體。作為小行星,本身就埋藏著太陽系誕生之初的原始信息,億萬年來幾乎未受打擾。它在地球軌道附近運行,無論一開始就在這里,還是被各大行星的引力“搬運”來的,多多少少都反映了地球軌道附近的空間狀況。它也有可能是地球/月球的撞擊噴出物,蘊含著地月系的演化歷史。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準衛(wèi)星和地球距離較近,對地面測控要求相對較低,航天器接近它所需的能量也較小,因此,對它進行探測是個“性價比”很高的任務。

  對2016 HO3已有的光學觀測和光譜分析表明,它的尺寸在40米至100米之間,每28分鐘自轉(zhuǎn)一圈,物質(zhì)構(gòu)成以硅質(zhì)為主,很可能是月球噴出物,也有可能是獨立發(fā)育的S型小行星。天問二號計劃對這顆準衛(wèi)星進行伴飛、測繪、遙感、采樣,獲取它的熱輻射狀態(tài)、表面特征、密度、成分等信息。其研究結(jié)果有可能回答準衛(wèi)星的起源以及軌道演化歷史和未來趨勢等科學問題,并為小行星乃至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過程提供科學依據(jù)。

  主帶彗星或藏“天外來水”秘密

  天問二號的第二個探測目標也十分特別。它是2013年8月27日由泛星計劃望遠鏡發(fā)現(xiàn)的天體,編號為311P/PanSTARRS,運行在大部分小行星所在的主小行星帶(簡稱“主帶”)內(nèi),卻擁有類似彗星的外觀。哈勃空間望遠鏡在2013年9月對它進行了細致的觀測,看到了6條像是彗尾的結(jié)構(gòu)。

  一般來說,主帶內(nèi)的小行星和常規(guī)的彗星是兩種迥異的天體。主帶在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陽光輻射較強,小行星的揮發(fā)物難以存留,因而以巖質(zhì)為主。常規(guī)的彗星來自遙遠寒冷的柯伊伯帶或奧爾特云,保存有豐富的冰。

  那么,這個運行在主帶卻長著彗尾的311P,到底是個什么天體?其實,311P不是第一顆具有彗尾的主帶小行星。1996年,天文學家觀測到,1979年被發(fā)現(xiàn)并以普通小行星身份編目的7968號小行星運行到近日點時出現(xiàn)了彗尾,于是這顆小行星又被編為彗星133P。

  天文學家把這種介于小行星和彗星之間的天體稱為“主帶彗星”,隨著更多類似天體陸續(xù)被發(fā)現(xiàn),它們又得名“活躍小行星”。這兩個名字指的都是同一類天體,只看要強調(diào)哪個方面:歸為彗星,研究重點是它為何能存留在主帶內(nèi);歸為小行星,研究重點是它為何具有揮發(fā)物活動的特性。通過天文觀測,人們找到了小行星活動的一些原因。例如,小行星經(jīng)過輕微撞擊,或因太陽照射所致的“YORP效應”發(fā)生自轉(zhuǎn)加速,就可能使巖石堆崩裂或移位,暴露出古老的冰或其他揮發(fā)物,使小行星長出彗尾,“重煥青春”。

  研究主帶彗星或活躍小行星的揮發(fā)物遺存,具有重要意義。人們一般認為,地球形成之初是個熾熱干燥的巖質(zhì)星球,不太可能留得住水,而原始海洋的水主要是在地球冷卻之后,由其他含水天體撞擊帶來的。由于彗星的冰儲量豐富,它順理成章地成了為地球供水的頭號“種子選手”。但是通過分析彗尾中的氫同位素比率,科學家發(fā)現(xiàn)與地球海洋的數(shù)據(jù)差異很大,所以對“彗星運水說”的懷疑與日俱增。而活躍小行星的出現(xiàn),為地球上水的來源提供了新思路。如果探明活躍小行星將冰或其他揮發(fā)物保留至今的機制,或可能改寫舊有的認知。

  311P的直徑大約有480米,2018年4月的觀測結(jié)果顯示,它可能還有一顆衛(wèi)星。如果屬實的話,311P便是少有的雙小行星系統(tǒng),將為天問二號的探測任務提供額外的研究價值及技術(shù)挑戰(zhàn)。

  著陸采樣前為何需伴飛一年之久

  2025年5月前后,天問二號搭乘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fā)射升空后,經(jīng)過約一年的飛行將到達探測任務第一站:2016 HO3。不過,它需伴隨這顆小天體飛行一年后,才能擇機執(zhí)行采樣任務。

  為什么需伴飛一年之久呢?一是因為要在著陸采樣之前執(zhí)行許多科學研究,二是因為對這顆小天體的了解還不夠,比如,它究竟有多大?是什么形狀?是一整塊“大石頭”還是由許多碎塊堆成?其表面地形會不會磕碰、卡住或遮擋探測器?種種細節(jié)都要慎重考慮。2014年11月,歐洲空間局的“菲萊”號在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著陸時,就被卡在一道黑暗的裂縫中,因太陽能板供電不足而一度與地球失去聯(lián)系。所以,在正式著陸前,探測器要對小行星進行詳盡的測繪和地形分析,尋找最佳著陸地點。

  著陸采樣過程也與大家熟悉的月面采樣不太一樣。這顆小天體的引力幾近于無,在其表面著陸不會像在月球或火星著陸那樣“短平快”,而更像是對接空間站,要輕柔地把探測器靠上去。假如小天體是一整塊,那么落猛了有可能被彈飛;而若是松散的碎石堆,在極弱引力下,觸感多半像是兒童游樂場的彩球泳池或一桶爆米花,落猛了就容易陷入。2020年10月,美國的“奧西里斯王”號在貝努小行星采樣時就有這種體驗,短短6秒的接觸中,探測器陷入小行星表面半米深,如果上升推進器晚開幾秒,可能就出不來了。

  天問二號會使用多臂協(xié)作式小天體附著取樣機器人機械系統(tǒng),將自己固定在小行星表面再執(zhí)行采樣任務,目標是取得100克以上的小行星樣品。采樣完畢后,天問二號將樣品交還地球需要大半年左右的時間。到了地球附近,天問二號會把裝有小行星樣品的返回艙丟下來,并借著地球來一次引力加速,將自己彈向下一站旅途。這次引力加速非常必要,因為311P運行在主小行星帶,比火星軌道還要靠外,所以天問二號要克服太陽引力才能抵達。預計天問二號從地球飛到311P,需耗費7年時間。

  中國小行星探測任務設計了五大類科學目標,分別是:1.認知小天體、解密小天體;2.追溯小天體的前世和今生;3.探索生命和地球水的起源;4.揭示太陽對小天體的影響;5.探究小天體對地球的危害。為此,天問二號配置了可見紅外成像光譜儀、熱輻射光譜儀、多光譜相機、探測雷達、磁強計、帶電粒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噴發(fā)物分析儀等10種載荷,以便對兩顆目標小行星的形貌、表面物質(zhì)、熱輻射特性、次表層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磁場、軌道特征、運行軌道附近的空間環(huán)境等做一個全面“體檢”。

  除了這些就位探測之外,地面科研人員通過天問二號獲取的樣品,還將開展多項研究。例如,測定小行星樣品的物理性質(zhì)、化學成分和同位素組成,為小行星的起源乃至早期太陽系的形成與演化過程提供科學依據(jù);測定和研究小行星樣品的年齡,研究小行星的吸積形成、撞擊分裂和行星際空間的運行歷史;與隕石進行比較研究,建立返回樣品與隕石、地面觀測與遙感就位分析數(shù)據(jù)之間的聯(lián)系,拓展、豐富小行星和太陽系起源與演化的研究。

  創(chuàng)新高精尖技術(shù)為天問二號護航

  天問二號是我國的首次小行星探測任務,與以往各次探測任務差異很大,在國際上能夠借鑒的經(jīng)驗也有限,因此面臨著諸多方面的挑戰(zhàn)。

  首次探測小行星就要探測兩個了解尚不透徹的天體,再加上目標與地球之間存在較大的通信延遲,因此,要求探測器的軟硬件具有強大的現(xiàn)場自主決策與應變能力。而小行星的形狀不規(guī)則、表面環(huán)境復雜、引力微弱,使探測器的附著和穩(wěn)定停留十分困難,更加要求探測器的推進系統(tǒng)和機械裝置精準運作、密切配合。

  這次探測任務時長超過9年,到我國預期的2030年載人登月時,天問二號朝著第二個小行星還要再飛5年,這極大地考驗著探測器的可靠性。另外,這次探測任務飛越了火星軌道,目標遙遠且尺度極小,對測控與導航精度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所以,天問二號除了鞏固已有的科技經(jīng)驗之外,還需在許多方面突破、拓展已有的科技邊界。以采樣系統(tǒng)為例,過去看到的嫦娥號采樣,都是用“腿”著陸,再用“臂”采集月壤。對于小行星這樣幾無引力的地方而言,站著和掛著的區(qū)別并不大。天問二號開發(fā)團隊設計的多臂協(xié)作式小天體附著取樣機器人將腿和臂合為一體,可實現(xiàn)著陸緩沖、附著固定、取樣、放樣等多種功能。日本的“隼鳥2號”和美國的“奧西里斯王”號均采用“親一口就跑”的模式,而天問二號執(zhí)行的將是首個固定附著在小行星上采樣的探測任務。

  針對星表性狀不明的未知風險,天問二號的采樣系統(tǒng)準備了砂輪磨削和毛刷清掃兩種方案。不管小行星表面是“一整塊”還是“一大堆”,系統(tǒng)都不會被它難住。天問二號一對直徑4.7米的太陽翼使用了圓形柔性的設計,就是為了在崎嶇地形采樣時不造成阻礙。

  天問二號的動力推進系統(tǒng)使用的是離子電推進,和化學推進劑相比,所產(chǎn)生的力量雖小,卻能持久,且占用的發(fā)射載荷較低,非常適用于漫長的空間旅行和抵達目的地后的精細操作。

  在遠程測控方面,2024年12月27日,我國在日喀則和長白山啟動了兩座新的40米射電望遠鏡,使我國的甚長基線干涉測量(VLBI)網(wǎng)絡從“四站一中心”升級到“六站一中心”,等效口徑從3200公里擴到3800公里,在X波段的分辨率提高了18%,將為我國的深空探測提供更強的助力。升級后的VLBI網(wǎng)絡,首先服務的就是天問二號的太空征程。

  總之,天問二號任務選擇地球準衛(wèi)星和主帶彗星為探測對象,在國際上尚屬首次,將為國際小行星研究領域貢獻中國智慧。未來,“天問家族”中的天問三號還會前往火星執(zhí)行采樣返回任務,天問四號則奔赴更遙遠的木星,繼續(xù)推動我國深空探測事業(yè)的發(fā)展。

  (作者為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會員)

【編輯:房家梁】
發(fā)表評論 文明上網(wǎng)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xié)議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
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轉(zhuǎn)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

清镇市| 五常市| 崇文区| 舟山市| 扶沟县| 惠东县| 博客| 阜平县| 西丰县| 南木林县| 克拉玛依市| 搜索| 永年县| 垣曲县| 佛学| 江津市| 泗水县| 大安市| 青龙| 普兰县| 大姚县| 丹棱县| 响水县| 惠东县| 鹤峰县| 武强县| 中方县| 古交市| 蒲江县| 富裕县| 台南市| 苍南县| 蒲城县| 新巴尔虎左旗| 个旧市| 乐亭县| 太康县| 浦江县| 外汇| 新田县| 贵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