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山丹的“異鄉(xiāng)人”路易·艾黎從未遠去
中新網蘭州2月20日電 (戴文昌 楊艷敏)在甘肅張掖市山丹縣,路易·艾黎這位“異鄉(xiāng)人”雖然已離去多年,但留下的情誼卻從未遠去。漫步山丹街頭,艾黎“印記”依舊可見,艾黎大道、艾黎紀念館、艾黎故居、艾黎與何克小火車……艾黎儼然已成為當地一個文化符號和培黎精神的支點。
在山丹,為何街頭巷尾路易·艾黎的影響無處不在?山丹艾黎紀念館文博副研究館員趙謙璽說,故事要從20世紀40年代說起,當時,路易·艾黎帶著60多名學生和27名難民工人,攜帶學校設備和物資來到山丹縣,在此建學校、蓋工廠,開創(chuàng)了“教學+生產”的教育傳奇。

談及路易·艾黎與山丹的不解之緣,教育是繞不開的關鍵。趙謙璽說,1944年12月,路易·艾黎把陜西鳳縣雙石鋪培黎工藝學校西遷至山丹,更名為“中國工業(yè)合作協會山丹培黎工藝學?!薄W校廣納貧寒子弟并安排民眾就業(yè),規(guī)模一度發(fā)展到師生近600人、20多個生產小組。
路易·艾黎是新西蘭教育家、作家。當時,他們在山丹組建生產小組,興辦農場,開荒種地;興建醫(yī)院,為貧苦民眾看病。第一次把西方現代文明引進山丹;創(chuàng)立了“手腦并用,創(chuàng)造分析”的職業(yè)教育理念;通過撰寫文章、攝影、參加國際會議等,不遺余力向海外展示“真實的中國”。
在那個特殊年代,學校辦學極具智慧與務實精神。趙謙璽說,學校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缺啥辦啥專業(yè)。沒校服,就成立毛紡組,自力更生紡線織布;食物供應不足,便在四壩灘購地辦農場,種糧種菜。從紡紗到制皮革、造肥皂,無所不涉。正是因地制宜辦學,為山丹乃至甘肅西北地區(qū)培育出大批有用人才。

而身處偏僻之處的山丹人,一次次因為路易·艾黎,受到了現代文明的熏陶。由此,在河西走廊及山丹歷史上第一次有了汽車、拖拉機、電燈、電報、陶瓷,有了玻璃,有了西醫(yī)西藥和手術治療。
1953年,路易·艾黎定居北京后,十分眷戀山丹,時刻回想起與山丹人民度過的美好時光,先后七次重返山丹,關心山丹經濟社會發(fā)展,視山丹為“第二故鄉(xiāng)”。趙謙璽說,路易·艾黎將自己一生收藏的近4000件文物捐贈給山丹,還倡議修建了培黎圖書館,捐贈圖書2400多冊。
走進山丹艾黎紀念館,那一件件展品、一幕幕場景,剎那間仿佛讓人置身于熱血沸騰的那個年代。路易·艾黎與中國的故事被詳細陳列展示,正是他的個人收藏讓山丹艾黎紀念館更加飽滿,也為前來參觀的民眾了解路易·艾黎的中國情緣提供了一個窗口。

路易·艾黎是中國十大國際友人之一,在他90年人生中,有10年時光在山丹度過。山丹艾黎紀念館講解員吳永沛說,路易·艾黎在自傳中寫道,“我一生中最滿意的一段時期,無疑是在甘肅山丹同農村青年在一起的那些日子?!?/p>
十載教育情,一生眷戀地。吳永沛說,路易·艾黎逝世后,遵照他生前遺囑,骨灰一半葬在艾黎與何克陵園,一半撒在山丹四壩灘。
如今,路易·艾黎與山丹的故事仍在延續(xù)。在一代代山丹人心中,他從未遠去,依舊守望著這片他深愛的土地,見證這座西北小城每一天的變化。(完)
![]() |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2月21日 20:20:20
- 2025年02月21日 19:38:29
- 2025年02月21日 19:03:35
- 2025年02月21日 13:57:44
- 2025年02月21日 13:05:49
- 2025年02月21日 12:45:37
- 2025年02月21日 11:51:46
- 2025年02月21日 11:23:00
- 2025年02月21日 10:14:16
- 2025年02月21日 07:52:55